英烈故事
 
记白家镇白在忠烈士
点击次数:1339次    发布时间:2020-3-25

青春韶华奉献人民,革命精神流芳百代

——记白家镇白在忠烈士

 

白在忠1927年出生于涪陵白家乡(垫江县白家镇)烟坡村长岭岗的一个农民家庭。祖祖辈辈靠租种大地主白性初的土地维持生活。其父白绍甫,纯朴勤劳,农忙种田,农闲兼做煤油、谷米生意,以维持全家生命。

在忠7岁时发蒙读书,聪慧勤奋,成绩优良,常受老师夸奖。后就读于上龙庵小学(白家小学)。1942年毕业后,转入重庆蜀都中学学习。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,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,奉行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消极抗日、积极反共政策,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,制造了震惊中外的“皖南事变”,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。此时在学校进步师生的影响下,在忠开始阅读进步书刊,接触社会,关心时事政治,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狰狞面目有了初步认识。他积极投身到党领导的“停止内战,一致抗日”的秘密爱国活动中,因而受到学校当局开除学籍处分。在忠并未因此而自馁,又到重庆青木关农校继续学习。在此期间,他结识了在重庆《新民日报》社工作的同乡陈丹墀(共产党员,渣滓洞牺牲的烈士)。在陈的启发帮助下,他学习马列著作,逐渐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伟大真理,为后来参加革命工作、献身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。

1947年冬,从农校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在忠,在陈丹墀的授意下,到群众中广泛宣传革命思想,发动农民开展革命斗争。19484月,陈丹墀在重庆被捕,在忠和陈丹墀的联系中断。在此情况下,在忠并未因胆怯而停止战斗,他化悲愤为力量,继续坚持革命。19496月,党在白家建立了支部,陈如愚任支部书记。在忠凭借陈如愚当时是白家乡“上龙庵”小学教导主任之便,得以在该校任教。从此,他便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,进行革命活动,了解旧乡公所的内部情况,做旧乡丁头目的策反工作,为迎接解放创造有利条件。

19497月,在白色恐怖的艰苦条件下,涪陵县委安排党员高昂(化名刘才高)来白家乡隐蔽。起初,陈如愚通过与“上龙庵”小学校长的关系,安排高昂在该小学代课,后学校停课,便安排高昂住在在忠家里,直至涪陵解放,隐蔽时间达半年之久。在此期间在忠从未透露过高的身份,确保了高的安全。与此同时,为躲避抓丁和逃避地主逼债的贫苦农民,也常来他家藏身,他总是亲自安排食宿,亲自接送,并嘱咐全家悉心照料,关怀备至。

涪陵解放后,在忠参加了涪陵青年干训班学习。

不甘退出历史舞台的国民党反动派,趁我新区红色政权立足未稳之机,纠集反动势力,发动武装暴乱,杀害革命干部群众,妄图颠覆我新区红色政权。1950年农历正月初七深夜,一伙匪徒,手持枪、刀等凶器,扑向征粮工作队驻地马武乡中心校。此时征粮队多数成员返家过节未归,只有在忠和少数同志留守驻地值班。在敌人的围攻下,在忠镇静自若、毫无惧色。他率领工作队员与敌人苦战,终因寡不敌众,驻地大门被匪徒砸破,匪徒蜂拥而入,在忠落入敌人魔掌。残暴的匪徒对他软硬兼施,开初施以捆绑、吊打,妄图逼在忠屈服,交出钱、粮和其他领导干部活动的情况,在忠虽然身体横遭摧残,仍坚贞不屈,匪徒又以释放为条件,妄图诱使在忠变节,声明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脱离关系。在忠任敌人威逼利诱,毫无所动。他大义凛然,视死如归,义正辞严地痛斥敌人,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贵品质。匪徒们黔驴技穷,恼羞成怒,翌日凌晨,将在忠枪杀于马武乡街上。

在忠同志,为革命的胜利,为巩固新区红色政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,时年23岁。在忠烈士的革命精神一直鼓舞着人们踏着先烈的足迹,为实现新时期的战斗任务而英勇奋斗。


·上一篇:记桂阳街道刘定国烈士
·下一篇:记桂溪街道龚伯平烈士
打印本篇文章    关闭窗口
关于我们             联系我们             版权所有:垫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       历史访问总计:108229次

渝ICP备16001174号-12
返回首页